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趣”看历史 | 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取代

廉洁四川 2021-09-24


本期提要



公元220年,曹丕称帝,国号“魏”,“三国”时代拉开序幕。曹丕在称帝前夕,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,推行“九品中正制”。“九品中正制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。主要内容为:在州、郡设置中正,来品评人物,作出“品”“状”,共分九品。中正再将“品”“状”上报中央,作为选拔官吏的根据。中正品评人物,最初重视才德,后来却更重视家世,造成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局面。到了隋代,九品中正制被废除。


  

公元220年,曹魏政权建立前夕,魏王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,接受颍川士族尚书陈群的建议,开始推行“九品中正制”。“九品中正制”又名“九品官人法”,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,它上承两汉察举制,下启隋唐科举制,是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。

  

汉代选官采用“察举制”和“征辟制”。“察举”是一种推举人才的方法。由中央规定选拔人才的科目,如“孝廉”“茂才”“贤良方正”“直言极谏”等,要求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内发现这类人才并向上推举。“征辟”是一种征召人才的方法。“征”是指朝廷下诏进行特征,征召社会上具有名望的人士为官。“辟”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官府之掾属,又称“辟除”。“察举”和“征辟”多依赖于乡里之舆论。


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,为孙吴嘉禾年间长沙郡临湘侯国的行政文书。

  

东汉末年,察举为门阀士族所操纵,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,使察举渐趋腐败。另外,天下丧乱,“人士流移,考详无地”,官府无法查考乡闾的批评,察举无法进行。这时国家长期用兵,人才从行伍中选拔。“郎吏蓄于军府,豪右聚于都邑”,两汉察举制倒退为秦及汉初的军功得官。为了吸收人才,扩大统治集团的势力,遂不得不立权宜之制,于是九品中正制产生。

  


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有:



设置中正。中正是负责品评人物的职官。朝廷“委中正铨第等级,凭之授受”,即设置中正官,来评定人物等级,以之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。州设大中正官,郡设小中正官。州郡的大小中正官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,不同籍贯的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州、郡、县的中正官。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。郡中正最初由各郡的长官推选,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,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。中正设有属员,称为“访问”。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,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。


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漆盘画,反映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生活。

  

评议人物。中正官的主要职责是评议人物。评议的对象包括现职官员和官吏的候补者。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、郡、县及本籍散处在各地的士人,作出“品”“状”。所谓“品”,是综合士人德才、门第评定的等级,共分九品,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但类别却只有二,即上品和下品。一品无人能得,形同虚设,故二品实为最高品,大致二至三品为上品,四至九品为下品。“状”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,一般都很简略,只有一两句话,如曹魏时中正王嘉“状”吉茂为“德优能少”。西晋时,中正王济“状”孙楚为“天材英博,亮拔不群”等,是东汉后期品评人物的制度化。

  

评议结果的使用和调整。中正将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进行复核和批准,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。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“乡品”,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。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,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(又称“起家官”)往往为“清官”,升迁也较快,受人尊重,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“浊官”,升迁也慢,受人轻视。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,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。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,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。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,称“黄籍”,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。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,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。但中正如定品违法,政府要追查其责任。


北魏雍州刺史辛术夫妻墓志,墓志载其祖辛臣明任“司州大中正”。

  

九品中正制是在察举制崩坏的情况下实行的,它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,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矛盾,在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。汉代察举由地方推荐人才,征辟人才的权力亦在地方,而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则由中央官兼任,这样就将推荐、征用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,有利于加强中央的人事权。

  

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既包括了曹操“唯才是举”的精神,也含有照顾世家大族利益的意思,因此还能做到品、状并重。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“盖以论人才优劣,非谓世族高卑”。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,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,故门阀世族就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。在中正品第过程中,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,家世则越来越重要,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局面。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。到了隋代,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,此制终被废除。

  

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如何选拔官吏,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,乃至王朝的兴衰。选拔官吏,包括选拔的标准,选拔的人员、对象,选拔的程序等多层面问题。两汉察举制之下,选拔官吏的标准是“孝”“廉”“茂才”“贤良方正”等德、才因素,然由于推举官吏的权力在于地方,到了东汉后期,乡里舆论多由世家大族所左右,地方在推举人才上很难做到公平、公正。九品中正制针对这一弊端加以改革,它试图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。然由于选拔官吏的中正多为世家大族,又加之其选拔官吏的标准除了德、才因素外,更重视家世,故造成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局面。

  

科举制正是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产生的。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,士人应举,原则上是自己报名参加,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推荐,从而克服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,它扩展了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,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。


(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,本期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雪飞)

  

大事记

  

公元220年

汉延康元年,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。

曹操死,曹丕袭魏王爵。

魏立九品官人法。

曹丕废汉称帝,改元黄初,国号“魏”,建都洛阳。

  

公元221年

魏黄初二年,蜀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。

刘备在成都称帝,改元章武,是为汉昭烈皇帝,史称“蜀汉”,简称“蜀”,又称“季汉”。

孙权自公安(今湖北公安)徙都于鄂,遂更名鄂为武昌。

张飞遇害。刘备将伐吴,张飞先率兵万人出发。临发,部下张达、范疆杀飞,持其首投奔孙权。

刘备攻吴。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,帅诸军攻吴。

  

公元225年

魏黄初六年,蜀建兴三年,吴黄武四年。

诸葛亮南征,七擒孟获。诸葛亮兵向南中(今云南、贵州两省部分地区和四川省西南部一带),讨伐雍闿。采用马谡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”的建议。诸葛亮至南中,斩雍闿及高定。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。诸葛亮擒孟获后,纵获再战,连续七次。孟获归服。亮至滇池,即命孟获等渠帅为官,南中益州、永昌、牂柯、越嶲四郡皆平。
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
编辑:游洋漪涟

往期回顾


走了藏香猪 来了老黄牛

《廉洁四川》节目预告:“有请必到”的董事长

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坚持党的领导 完善追逃追赃协调机制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